作者/林佳慧、林惠蘭商周出版 2020-12-04
圖片來源:pinterest.co 文章連結:https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98350&page=4 小陳是我曾經輔導過一位相當帥氣且很有長輩緣的中階男性主管。工作能力與態度都很好,有明確的人生規劃並且很自律,在長輩圈是人見人愛。但小陳曾鬧出一個事件,讓我看見「你儂我儂」的情緒融合狀態,並非是人際關係中好的發展方向。 手足位置與升遷的關係 一提到獨生子女,大家多少會有刻板印象,像是:任性、嬌生慣養、不耐磨合、唯我獨尊等,其實有許多獨生子女是相當自律而且自主,在工作上的自我要求極高,同時也是完美主義者。 小陳是我曾經輔導過一位相當帥氣且很有長輩緣的中階男性主管。 工作能力與態度都很好,有明確的人生規劃並且很自律,在長輩圈是人見人愛。在我輔導他的過程中,即使是站在引導者的位置,也都不得不承認他真的是態度良好且貼心的晚輩,因此不難想像他在工作領域裡也備受主管們賞識。 就能力與態度來評估,小陳在工作上應無往不利,升遷也應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然而事實並非如此。 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或親密感,可能反而成為最大的絆腳石。 在輔導期間,小陳曾鬧出一個事件,讓我看見「你儂我儂」的情緒融合狀態,並非是人際關係中好的發展方向。 享受被關注的獨生子 那天,小陳和他的團隊一群人氣呼呼地從外頭走進來,我不曾看過小陳變臉生氣,但那天他整個臉垮下來,悶不吭聲。 於是我找他的主管一談,才明白事情原委。小陳是老饕,對美食很有見解,也喜歡嚐鮮。那天是每週的例會,他打算帶大夥兒一塊去公司附近新開的餐廳。沒想到當天中午的客人很多,主管覺得環境太吵雜,就近選擇了另外一家較安靜、空間更寬敞的咖啡店開會。 小陳因工作而晚到餐廳,卻不見同事,氣急敗壞地打電話給同仁。 「你們人在哪?我在餐廳沒看到你們!」 「那家餐廳太吵,我們改到旁邊的咖啡館。」同事告訴他。 小陳一聽之下氣炸了!一到咖啡館就對同仁開罵:「你們明明知道我多期待跟大家一起去試吃新餐廳,我都忍著沒自己先去,好不容易等到今天開會,你們竟然擅自換地方,也沒先讓我知道,我對你們很失望!你們怎麼可以這樣?」 小陳一聽之下氣炸了!一到咖啡館就對同仁開罵:「你們明明知道我多期待跟大家一起去試吃新餐廳,我都忍著沒自己先去,好不容易等到今天開會,你們竟然擅自換地方,也沒先讓我知道,我對你們很失望!你們怎麼可以這樣?」 小陳的主管馬上解釋:「因為開會人數真的太多,而且需要安靜一點的空間,吃什麼其實不重要,我們可以再找時間一起去那間餐廳。」 「你們還是不懂我的意思。我不是在乎要吃美食或吃什麼,是你們忽略了我的心情跟感受,你們並不在乎我期待跟你們一起分享的心情!」 小陳不斷強調自己的感受被忽視。 看到這裡,讀者們可能會覺得小陳的情緒過於起伏與誇張,不過就是換個開會場所而已,為什麼要發這麼大的脾氣? 然而對小陳來說,他習慣把別人的感受擺在第一,因為他在乎也重視他所在意的朋友與工作夥伴,希望周全地照顧身邊每一個人,因此也期待自己的感受能被別人「同等」重視,而不是被草率對待。 我在乎的是感受 「感受」對小陳來說,比什麼都重要。為什麼? 每個人的個性、價值取向,都和原生家庭有關。 小陳的父母親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,家世背景很好,由於高齡才生下他,因此沒有再生第二個小孩。身為獨子的小陳,匯聚了雙親所有的關注,不過父母親並不因此寵溺他,而是細心營造豐富多元的教育環境,除了學才藝、出國旅行,連小陳的自主性、自律與自信,都在父母的教養範圍中。因此,小陳是我極少見過清楚自己優勢、有目標並能肯定自己的年輕人。 小陳在校成績雖然不壞,卻不是讀頂尖名校;工作能力與態度整體表現雖好,但也不是頂尖業務;很受主管青睞,且自己面對各種獎勵競賽也都能有中上的表現。 讀者可能和我有同樣的困惑,整體表現穩定的小陳為何一直停留在中階主管的位置,遲遲無法向上晉升,這也是我最初與他會談時的疑惑。 前面提到小陳的特質,很重視人際互動與感受。這是優點,而優點的反面,正是小陳的阻力來源。 小陳很重視彼此的感受,更在乎是否被關注。如果一位主管花很多心力關注夥伴們彼此的感受,總是直覺性的感情用事,那又如何能客觀看待每一位部屬的表現及評估團隊績效? 比方說,同事負責一項新的專案,小陳不吝於主動給對方各種鼓勵與關心,像是「進行得如何?」、「我會支持你!」 這類的話,皆發自內心,而不是客套或矯情;但同時他也會期待自己獲得同樣的支持與回應,輪到他辦活動、處理專案時,同事們若沒特別關注他,或關注得不夠多(不如他的預期),就會陷入失落狀態,「怎麼沒有關注我!」他要的關注不一定是肯定或者讚美,指教與不同意見都可以,只要感受到別人有關注、沒有忽視他,就會很有戰力,因為希望自己常常被看見。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選餐廳這件小事都會引起這麼大風暴,但那也不過是個導火線而已。 小陳是讓上司放心的部屬,這種信任關係卻未直接垂直向下延伸。他身為中階主管,對部屬照顧有加,部屬要出去拜訪客戶,他都希望參與,他的初衷不是緊迫盯人,只是希望給予陪伴,以免新進人員遇到狀況求助無門。 就像他的成長經驗,雙親給予足夠的關注,讓他得以在滿滿的愛之下成長,因此當有能力成為別人的後盾時,就理所當然的挺身而出;立意雖好,久而久之卻讓部屬變得依賴且無法獨立作業。小陳與部屬間的溝通也是這樣緊密,比方進行績效討論時,他不重視數字,而是在意感受。 因此開會時最常問的一句話是:「你的感受是什麼?有什麼事都可以告訴我。」 當部屬反應真的沒特別感受,也沒有事件需分享時,小陳會感覺被忽略,如此回應:「你一定有感覺,如果沒有感覺,表示有事不跟我分享。」 長期下來,部屬不僅常無言以對,也對「如何應對」感到壓力。 這樣的狀況也延伸到其他方面,當部屬用通訊軟體傳訊息給他,比如Line,他一定即刻讀取並回應;反之,部屬沒有馬上讀或已讀不回,就覺得部屬忽略他。如此緊密的互動關係,不僅讓部屬感到窒息,小陳自己也困於感受中而無暇放大事業格局,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間經營組織。 企業中,組織經營並非一人之力可為,而是需要整體工作夥伴的支持與協助,在組織中這麼過度的情緒融合,不僅讓現有的部屬難以支持小陳,也導致組織無法擴大,因為部屬擔心若推薦新的人員進來,也要跟自己一樣被關心到窒息,存有很多疑慮。 這是小陳往上升遷受阻的一個原因。 不討好,也能維持好關係 另外可參考討論的資訊在於「手足位置」中,小陳是獨子,在包文理論中提到獨生子有以下幾項特點: ●終其一生喜歡與年長者為伍。 ●自信,且可能過度自信。 ●享受關注,成為注意的焦點。 ●沒有成為父親的動機,但可能縱容或過度保護小孩。 小陳幾乎符合上述「手足位置」的獨生子特質,尤其是最後一項,「沒有成為父親的動機」,這可能是阻礙他往上升遷的另一關鍵因素。 公司組織是金字塔形,越往上晉升,職位越高,意味著會越孤單。小陳很需要同儕之間大量的親密感,就算需要過多的「自我交換」,成為別人眼中對自己期待的樣子,對小陳而言都不是問題;反之,若要割捨人際間的親密感,反成他難以面對的不安和壓力。 另以家庭投射歷程的角度來看,家長可能不經意的把情緒焦慮傳遞、發洩給孩子,或者透過相處,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吸收家長的情緒。 幫助你找出自己的情緒地雷。更多內容詳見《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》 【做自己的高情商教練—Bowen理論初階班】 🌱新年度新課程展開囉~~ 🌱早鳥優惠開課前一個月報名並完成繳費享8折優惠 請點我👉 https://forms.gle/BTYVhHQiUagSYGh18 🌱填過佳慧新書問卷者8折 ✅加入Line會員可填寫新書問卷,還可再享每堂「講座」或「工作坊」200元折扣❤️ Line ID: @twbowen.com
0 評論
情緒失控時,你曾注意情緒所引發的急性壓力嗎?
當情緒來臨時,你曾關注它嗎?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因應呢? 年末將至,回顧這充滿挑戰與困境的一年,你是有苦說不出,習慣埋首獨自面對而感到心累?還是能主動求助,尋求親友或專業一起跨過難關呢?本月專欄小編訪問有十多年助人工作經驗的林佳慧諮商心理師,根據在實務現場的觀察與經驗,談談家庭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因應,以及如何在家庭或職場關係中活出健康的自我! 情緒累積的壓力,漸漸會成為身心症狀 「今年因職場人際問題而前來諮商的人數明顯增加,焦慮感上升,主訴原因多數源自於同事、主管的情緒起伏太大,造成極大的急性壓力,並長久積累成慢性壓力。」林佳慧心理師回顧著今年接觸的諮商案件說著。在華人的職場文化裡,總鼓舞人們不要輕易表現情緒,害怕給予情緒智商(EQ)低的印象。於是當情緒來臨時,總習慣採用壓抑、忽略或是否定的態度來應對,無形中累積許多情緒垃圾及壓力,然後一件小事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,導致情緒暴走,而後開始對自我否定,形成惡性循環。情緒是會傳遞的,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而今年疫情產生的不安定感,更加速情緒的張力,漸漸就會成為影響身心及社交的症狀,林心理師表示『情緒』本身並非問題,關鍵在於『因應的方式』。 自動化情緒歷程脈絡來自家庭 當情緒來臨時,你會特別注意嗎?第一時間,你會選擇找人傾訴,還是忽略,或是不顧一切的爆發呢?每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的“自動化情緒歷程”,而這些習慣往往都源自於早期經驗,所以過往父母對於情緒的態度,也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因應模式。回想一下,當你因為考試表現不佳,情緒低落的回家,父母是生氣責備你的錯誤,或是大事化小的告訴你沒關係還有下次呢?又或者先好好安慰你難過的心情呢?林心理師表示,近期邀約自殺防治的演講場次增多外,更擴及國中小的教師增能,能感受到因為社會氛圍的轉變,心理及情緒議題是更加被看重的。但現今父母過往的學習經驗多數並無情緒教育,家長沒有覺察及妥善因應情緒的能力,當孩子開始學習情緒表達,家長可能也只以無病呻吟敷衍帶過。 將注意力回到自己,聽聽心的聲音 無論是忽略自己或孩子的情緒,無形中累積的壓力都可能影響你的身心,以及親友間的關係。EAP(員工協助方案)是現今職場上常見的資源,根據林心理師實地觀察,發現目前20~30代的青年族群越來越善用此資源求助,但反觀40~50代壯年就對於求助諮商意願較為薄弱,而這群人也往往處在三明治階段,同時有長者及兒少要撫養,工作與家庭兩頭燒,在繁雜的事情之下,更難以放緩腳步,關注自己的情緒。林心理師建議這些父母或成人們可以試試下列與自己對話的步驟,放慢步伐,好好地覺察自己: 1.當壓力來時,我的情緒、想法和反應是什麼? 2.情緒背後要告訴我的是什麼?我如何調節、照顧情緒,啟動理智系統思考? 3.我的想法是主觀認定的還是客觀的事實? 4.我的行動是自己情緒化想法下的產物,還是有事實依據? 5.我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? 6.在自我界定下,我要選擇原來的方式因應,或是我有別的方式來解決引發情緒的問題呢? 林心理師提醒到覺察情緒,到調整情緒的因應模式是很辛苦,且費時的,在這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認知失調的衝突和挫折,過往經驗所養成的慣性,與後來透過學習所認識的新策略,兩者會互相挑戰,並產生衝擊,但只要能開始主動去發現自己的情緒,並好好感受情緒對自己的影響,雖然還無法改變因應的模式,也已經是很重要的成長。 將眼光放回自己,從自己開始改變 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能扶持我們跨過生命中很多的門檻,而在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時前,該如何建立好的親友關係連結呢?林心理師建議大家要從了解自己開始,比起期盼他人轉變,更重要的是從自己開始改變,將眼光放在“我可以做什麼”。人的關係是相互影響且流動的,當自己情緒因應模式開始有了調整,周遭的親友間的關係也連帶會產生不同,發展出更好的火花。而最重要的提醒,則是該求助的時候要勇於求助,或許發聲不會馬上有所改變,但唯有發聲才會讓資源有機會介入協助。進入年末,我們都要學會更好好的關照自己,也別忽略身邊的親友與資源,都是能陪伴我們走過難關,迎接全新的一年。 https://www.ctbcantidrug.org/News/Content/15?fbclid=IwAR2cODg-7w96GqktIcuPK85N9GIQm2uKjukncL7nM8-aGnhOu3mNkO347ss 近日的新聞,除了新冠狀病毒疫情,大概就屬藝人 #劉真 病逝和家屬 #辛龍 #霓霓 傷痛的消息佔有大量篇幅報導。
多數朋友都擔心家屬的傷痛,可能會勸慰要「節哀順變」,以早日回到生活規律中,然而,沈痛的悲傷正是因為愛很深,如何能短時間就忘卻,如何能壓抑或忽略身心每個時刻像要爆裂的痛? 若是週遭親友發生喪親創慟事件,我們可以做的是~陪伴。 *陪伴是與他同在,而非幫他解除痛苦 *陪伴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,而非評論或試圖指引出路 *陪伴是用心傾聽,而非用腦分析 *陪伴是允許沉默,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*陪伴是敬重失序與混亂,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*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,而非表現專業 悲傷是重大失落後的「正常反應」,允許悲傷者主導、主控自己的哀悼方式,透過陪伴,協助悲傷者找到自己的適應力量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下面模擬個案原文刊載於台灣esos生命守護者 https://www.sos.org.tw/web/artical/artical.jsp… 【每逢佳節倍思親】 模擬個案:大隆 因為一場火災,我是唯一的倖存者,失去了父母、老婆跟兩個小孩。 我忍住悲傷辦理一切後事,風光大葬的、好好的送他們最後一程。 這半年多來,人前我如常的平靜生活,人後卻是每當下班回到嶄新的房屋、面對空蕩且陌生的環境,痛哭失聲;原以為時間可以治療一切,但隨著時間越久我卻越害怕不安----因為大火燒光了一切,我沒有任何可以懷念與記憶親人的東西,我好怕他們會被我遺忘;所以,在每個特別的節日:端午節、情人節、中秋節、每個人的生日、結婚紀念日等等,我總會努力回想著過往的歡樂、甚至去同樣的餐廳、布置相同的場景、買一樣的蛋糕,假裝開心的過節,結束後在被窩中流淚睡去。一個大男人這樣很怯弱可笑對不對? 農曆年要到了,我越發的想念他們,我知道不該做傻事,但是我真的累了、我真的無法再這麼假面活下去了啊!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林佳慧(杏語心靈診所/諮商心理師) 大隆: 辛苦你了!身為火災倖存者,難為你這段時間在人前強忍悲痛故作堅強,而人後卻是飽嚐失落後的孤單與悲傷。然而,你發現時間沒有淡化你的災難,反而成為恐懼的大怪獸,時不時的跑出來,干擾、吞食你費好大力氣才得以撐出來的「正常」日常表現。 面對一個人的日子,你可能還會覺得失去原本生活中親人間的親密互動,喪失為一家人打拼的動力和目標,不了解也想不透為什麼這樣的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,原本一家人生活的秩序感和心裡的安定感頓時被剝奪。 這樣的事件強度和經驗,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或體會的,所以有人會「鼓勵」你走出來,有人會告訴你日子還要繼續下去,過去的讓它過去。而這些好意或許你也能理解,週遭的人其實無力承接這份沈重的悲傷與哀慟,要你回到事發前的「正常」是他人的需要,在你的家庭遭受這麼大的創傷狀態,感受悲慟、孤單、憤怒、自責...種種情緒,在失落中失去生活原有的平衡感其實才是正常的反應。 在失衡又帶有強烈情緒的狀態,一個人能撐多久?你提到「不該做傻事,但是我真的累了、我真的無法再這麼假面活下去了啊!」,這裡所指的做傻事,是什麼呢?你有傷害自己或自殺的想法嗎?假如有自傷或自殺的想法,有多強烈呢?計劃在什麼時候,怎麼做呢?如果你能回答這些問題,我相信你心裡明白,你努力大半年,以你一個人的力量和現有資源,不足以應付這份巨大的創傷,你需要專業的協助,你可以找諮商心理師談談,同時,也可以主動向生命線1995或安心專線1925求助,特別是在你覺得陷入谷底,就要撐不下去的時候。 很多人遭逢喪慟時,會難以接受逝者已逝,似乎承認至親死亡猶如自己的一部份也會跟著逝去。而我看到你真實的堅強和韌性,在創慟下你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與親人間的連結,透過過節和舊地重遊來回憶逝去的家人,在悲傷的淚水中,展現的是對家人深切的愛,這樣的淚水一點都不怯弱可笑,而是深厚的情感與思念。 給自己一份允許,在失落與愛中,不必為了他人眼光而勉強表現「正常」;在喪慟與愛中,可以感受憤怒與哀慟;在悲傷與愛中,可以有自己的方式經驗情緒和重建與逝者新的心靈連繫。 祝福你 以自己的速度,找到生活與內在的新平衡 近來 #新冠肺炎疫情 成為眾所焦慮的議題,從人與人見面的問候語改為「有沒有買到口罩?」可見出人意料之外的疫情發展及大幅媒體報導的真相呈現,為大幅佔據人們注意力之所在。
如果你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感到不知所措,對接下來的發展感到悲觀,對不可預期的失落感到戒慎恐懼,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。人本來就具備趨樂避苦的本能,尤其在感受到未知及失控的害怕與恐懼時,求生的本能往往運作得比理智還要快。 當危機發生時,焦慮就容易迅速提升,本能的自動化情緒性反應也會增加增強,意思指的是由害怕、焦慮、恐懼驅使而放大想像、預期的思考,過度的把心理能量聚焦於單一事件上,非理性的做出行為反應。如此,有限的心理能量大量的被單一焦慮消耗,若因心理負擔影響生理,以致自律神經失調或免疫力下降,在個人防疫上可就不妙了。 面對焦慮可以做: 了解自己的焦慮,並且能夠接納自己的焦慮反應 覺察自己焦慮的情緒為何?接納情緒,而非扺抗它。例如:你可以覺察後告訴自己「我感到擔心」,而不是叫自己「不要再擔心了!擔心也沒有用!」 阻斷自動化的反應 #疫情期間你跟風一起做了什麼? 自動化的思考反應阻斷法: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擔心強度與「事實」符合嗎?還是這個強度已涵括自己對未來憂慮的想像,要阻斷的是超出事實部份的思考與想像。 自動化行為反應阻斷法:你有沒有不知不覺跟風照做哪些事來降低對未來的焦慮?如果回到事實面和理智面,你會不會有不同的做法? 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,並在自己身上工作 現在的疾管局每日多次的更新疫情資訊,也有眾多防疫專家提出具體建議及作法,回到自己身上,自己除了排隊買口罩和酒精,往日習慣做些什麼以安身心,依照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。 思考自己的選擇 吸引力法則和自我預言實現都在告訴我們,心之所想往往成真,所以接納自己的情緒後,試著調整負面及悲觀的想法,正向思考帶來希望感和復原力。 生活型態的改變 疫情讓我們減少非必要的外出,宅在家也可以找些有控制感的事,例如:在飲食上注重健康、充足的睡眠、強大而多元的通訊方式保持與親友連結...等。 增加對事物的客觀探討 爆炸性的資訊,有時令人難以得知真假,不過多接觸、選擇有公信力的相關訊息單位,在資訊確立前別太快以主觀評斷,保持好奇心追求客觀事實。 在這個變化極快的疫情中,有很多人一起在努力著,獻上我的感謝!❤️ 也祝福大家 身心健康安在 #天佑台灣🙏 #歡迎轉分享 今周刊同樣主題採訪刊載:連蔡英文、陳時中都呼籲不必搶物資,台灣人到底在怕什麼?心理師分析:三大原因催化搶購潮 https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80392/post/202003190029/%E9%80%A3%E8%94%A1%E8%8B%B1%E6%96%87%E3%80%81%E9%99%B3%E6%99%82%E4%B8%AD%E9%83%BD%E5%91%BC%E7%B1%B2%E4%B8%8D%E5%BF%85%E6%90%B6%E7%89%A9%E8%B3%87%EF%BC%8C%E5%8F%B0%E7%81%A3%E4%BA%BA%E5%88%B0%E5%BA%95%E5%9C%A8%E6%80%95%E4%BB%80%E9%BA%BC%EF%BC%9F%E5%BF%83%E7%90%86%E5%B8%AB%E5%88%86%E6%9E%90%EF%BC%9A%E4%B8%89%E5%A4%A7%E5%8E%9F%E5%9B%A0%E5%82%AC%E5%8C%96%E6%90%B6%E8%B3%BC%E6%BD%AE 工商時報刊載:https://ctee.com.tw/news/life/238970.html 案例故事
自從2週前,芳如被經理罵了之後,一直悶悶不樂,本來會和大家說說笑笑、一起午餐,現在約她都會被拒絕。 其實大家都知道經理的脾氣,就像這幾天的天氣,忽冷忽熱外加突如其來一陣暴雷,接著烏雲蓋頂、傾瀉大雨般,罵到對方狼狽不堪,同事們有時還會開玩笑說他是躁症發作。 比較讓我擔心的是芳如,好幾次不小心看到她偷偷掉淚,有時心想,應該過幾天她情緒紓緩了就會好一點,而不去打擾她,有時也怕多問惹麻煩、被貼標籤。有次不忍心,趁著午休時辦公室沒人,安慰她兩句,她反而哭得更兇,時間一久,我都覺得煩了。 你的壓力變成我的壓力 有壓力的情緒就像是感冒病毒一樣,抵抗力弱或關係越親近者,越容易被感染,別人的壓力不由自主地影響自己的心情。 遇到刺激時,習慣出現情緒性反應的人,較容易被他人影響,例如故事中的經理,原本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限,可能遇到小事就發大脾氣,明顯看出,事件大小與情緒反應強度不成比例。 另一種是同時乘載多重壓力的人,像是芳如,以前從沒有這麼低落,現在看起來瀕臨耗竭邊緣,撐下去等到的不是釋放壓力,而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。 而芳如吸收經理的情緒和焦慮,成為自己的壓力,心情低落的憂鬱感持續散布在辦公室氛圍中,其他同事著實也感受到那股低氣壓。 團體本身就是一個情緒單位 有的人心想「那是她的事,不關我的事,我把我的工作做好就好」可能這樣想的人離情緒風暴有些距離,無論是心理上的隔離或工作業務較無關聯性,都自以為只要明哲保身,就能免於被連累。 事實上,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,當你看到另一個人處於壓力之下,即使你不在這個壓力之中,也足以促發體內的壓力荷爾蒙。正如家庭系統理論大師莫瑞包文的研究發現,團體本身就是一個情緒單位,彼此的情緒會在團體內相互影響,共構出這個團體本身的特性,並以不同程度衝擊團體內個人的生理、情緒或社交行為表現。 能夠退到板凳席看別人打球是一種情緒調節 團隊中的情緒流動和相互影響是正常現象,當焦慮在辦公室傳遞時,別急著跟著別人的情緒起舞,試著先退一步,盡可能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互動,就像場上球員退到板凳席,看別人在球場上打球一樣,可以讓自己看清局面,了解他人的小動作,以及自己的情緒變化。 藉由觀察練習讓自己回到理智思考,調節自己的情緒,然後將你在板凳席看到的他人互動模式記在心裡,懂得在上場時照顧自己,或是不同的應對方式,如此一來,將能改變球場上的運作模式與氣氛。 原文刊載於 康健名家專欄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… A媽媽:心理師,我能不能擔誤你2分鐘,請教一下小孩的問題?
心理師:你可以說說看。 A媽媽:我小孩最近在學校弄傷別的同學(以下省略10分鐘描述案情經過),我們去看過身心科,有一位說不必吃藥,有一位說是亞斯要吃藥,有一位說是過動也要吃藥,我小孩是金牛座,給你看照片(以下再省略10分鐘,說小孩乖的地方、情緒暴衝的狀況和親子間互動),心理師,你看我小孩要不要吃藥?他要怎麼辦? 遇到演講的場合或朋友的朋友詢問,我實在很難在對方主觀的描述下給出評估和建議,在現場多半只能同理他/她的無助和著急,感受為人父母的恨不得代子女受罪受苦的心情。 皇上啊~~~不是臣妾小氣,不肯開釋消災,臣妾是諮商心理師,不是算命師啊啊啊~最中肯的建議就是:本來的方法不管用,新方法要試試,要來諮商好好整理或上課啊! 依據Dr. Bowen祖師爺爺的系統觀來看,每個家庭都有其焦慮的傳遞方式,家裏比較脆弱的人(孩子)吸收到較多焦慮而產生生理/心理/社交症狀,身在其中的人早已習慣自己的反應方式、關係間的互動模式,很難再看見重覆發生卻一再忽略的各種重要訊息,這不是鬼遮眼,這是不用經過大腦的自動化反應。 在生命中已經伴隨數十年歲月的自動化反應,通常我們會在諮商過程中,透過專業角度和理論基礎慢慢整理出來,再經由行動來重建新的互動模式。這不是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後或閒聊間2~30分鐘能辦到的事。 基於上述原因,我邀請我先生和小孩兒一起去上了個很棒的幼兒情緒親子成長團體。試著打破我和他們的三角關係,脫離自動化情緒歷程模式,讓他們父子倆能在專業的陪伴下一對一相處和對話。 雖然我未參與課程,但在他們的分享中,我注意到兩位帶領者發揮專業的陪伴,提供家長另一種角度去「觀察」自己和孩子,透過練習和分享刺激「反思」,當看見親子間互動的自動化情緒歷程,就足以在日後的相處中,預測下一步習慣會有的反應而能有新的選擇,這時改變就發生了。 這幾日,我看著家裏父子倆一樣會意見不同,一樣會有情緒,但反思來得也很快,尤其是把拔,調整好自己的情緒,還能幫助小孩兒調節情緒,小孩兒也能較不情緒化的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,心理彈性增加,能大幅縮短衝突時間,合好回復「恩愛」的親密狀態,這正是Bowen家庭系統理論邁向自我分化、提高情緒成熟度的過程。看著,看著,好感動! ★若你也期待和孩子一起在「情緒智慧」共學同成長,歡迎報名參加《童心協力幼兒情緒親子成長團體》。 ★心動網址:https://reurl.cc/E32vn ★你也可以把理論學回去自用:系統思考運用初階班—Bowen理論模式 ★行動網址:http://t.cn/E2hpJH8 今天在一個志工媽媽的場合,聽到校長提到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」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簡稱PISA),台灣學生「閱讀表現」在參與的79個國家/地區、60萬受測學生中排名第17,而關於「害怕失敗」的測驗,亞洲國家對失敗的恐懼最大,其中,台灣學生是全世界「最害怕失敗」的。其中包含:
1.當我失敗,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。(When I am failing, I worry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me) ※在意他人眼光更甚於自己 2.當我失敗,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。(When I am failing, I am afraid that I might not have enough talent) ※怕自己不夠好、不夠完美 3.當我失敗,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。(When I am failing, this makes me doubt my plans for the future) ※失敗後的自我懷疑和否定 當我聽到校長報告中注意到政策影響執行面,例如:某長官說某個學校怎麼可以有這麼多C級學生,連帶的週圍學校紛紛致力於減少C級學生,並標榜戮力於培養更多A或B級學生。而這位校長卻能很清楚自己與教育理念上的界定,不被焦慮帶著走。 這就是Bowen家庭系統理論提到的社會情緒歷程。當長官幾句話導致校方高層引起焦慮,為了立即看到結果和短期表面績效,於是以情緒性決定來解決眼前問題(用各種立即收效方法減少C級學生),然而權宜之計並未符合事實所需(未實際了解C級學生困境或需要,給予適當教學和處遇),卻使問題更加嚴重(立即性方法導致學生擔心失敗、在意他人眼光、離開校園增加社會問題)。 我很開心在學校能遇到這樣一位校長注意到此問題,那代表這個學校系統將會在意孩子的學習效能和內在素養,加上志工媽媽們努力實施EQ教育,看到媽媽們很努力的從學習而慢慢練習內化,進而知行合一,這個過程肯定有很多自己課題上的挑戰。然而,這正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示範,「看見過程的努力,夠好就好,相信會越來越好。」,這個學校的孩子真有福氣。❤️ #Bowen家庭系統理論 #社會情緒歷程 相關報導取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28373?fbclid=IwAR2NszNtZ9HhHbGsmg_lXwDNkHK3AHyRDbLJxmMHncJmFTHG5HTqgQQR7Ec 每到新年假期,國威就會感到焦躁,百般不願意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,聲聲催促回家過年。
自從到美國念研究所,國威才開始有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感覺,雖然孤單,總算能自己決定要吃或不吃什麼;雖然辛苦,總算能不再扛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;雖然一樣壓抑,總算還能做點自己喜歡的活動。 當年想盡辦法留在美國,就此落地生根,總藉口工作忙碌鮮少回家,其實是心中隱藏著強大的嫌惡感與罪惡感,不願回到只有羞辱和貶低的親子關係與互動中,更加不願面對「逃家」的歉疚感。 然而今年情況不妙,似乎不能再「錢到人不到」。父親健康情況退化得厲害,家人們商量著年後就要送他去療養院。國威被下了「快回家」的最後通牒,焦躁感愈發失控…… 系統中的家庭投射歷程 國威是家中長子,從小父親以「虎爸」的姿態磨練國威,常常耳提面命「人就是要吃得了苦,才能在社會中與人競爭。」因此,國威幾乎沒有童年可言,父親用各種激將法和諷刺言語,要求他必須用更多時間努力以爭取就讀一流學校,得到風光的工作。 弟弟、妹妹卻沒有他那麼慘,因著他長子、長孫的身分,莫名有著痛苦的童年,只能按照父親的劇本,順從又壓抑得像個活死人,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和自由。 這個家傳遞太多焦慮給國威。對他來說,光想到回家,那股壓力似乎從腳底一直令人麻痺到頭頂,久久難以回神。 這是家(系統)傳遞焦慮的路徑和模式,父親把他所相信能出人頭地那一套轉移給國威,而國威的早期經驗吸收太多父親加諸在他身上的焦慮和壓力,於是當他想像自己得回家時,以往的壓力感自動引發,這就是系統中的家庭投射歷程。 情緒隔離 只是暫時的焦慮緩解 隨著在美國定居下來,地理上的距離順勢拉開心理上的距離,天高皇帝遠,父親傳遞焦慮的管道少又不方便,少了那些強烈的負向言語,情緒上疏離、隔離,心情壓力著實減少大半。 這樣舒服的日子,讓人比較容易忘記被父母賦予的期待與責任,甚至以為「離開是最不傷害彼此」的做法。於是作客他鄉的遊子,年復一年近鄉情怯。(推薦閱讀:內向人的心聲:「唉,又要過年了!」) 如果家庭中的壓力與反應壓力的方式沒有改變,可以想像:回家就回到原本的角色位置,可能就像國威背負家庭期待的位置;也有夫妻始終衝突不斷,拉子女進入三角關係的位置;或可能是一直被忽略的隱形位置。 所以,離家,問題仍在。勇敢回家並且運用智慧、慢慢做功課,才能創造改變發生。 以下提供幾個回家的小叮嚀: 1.觀察再觀察:觀察自己跟別人怎麼互動,人們往往只看到別人做了什麼、說了什麼,忽略自己又是如何回應這些反應,所以返家第一件事,就是學會觀察自己跟別人怎麼一起互動的。 2.保持平靜:當人越平靜,就越能觀察;反之,當人越焦慮,就越難觀察,只是回到自己情緒性且主觀的想法。觀察與情緒是相呼應的兩件大事。 3.重點在改變自己,不是要對方配合自己:當焦點放在修正自己而非改變別人,自己通常也就越容易處之泰然;反之,自己就會氣得跳腳。 4.一對一:找機會與重要他人一對一交談互動。返家不只要跟大夥相聚,還要找機會跟每個重要他人有個幾分鐘也好的單獨相處,聊聊彼此的近況,學習當個研究人員,讓自己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。 5.去三角:有辦法離開家中常見的三角關係,例如說家人想跟你抱怨另一個人的話,你也許可以使用中立的反向輕鬆論述,像是「真有趣,你剛剛提到的誰誰誰,我剛跟他/她聊得挺愉快的,希望你今天也有機會跟他/她聊聊。對了,你自己呢?上個月你提到工作的事情,現在怎麼樣?」 6.三十六計走為上策:當自己情緒快撐不住,別硬逼自己留在現場,等到情緒爆裂再不歡而散。當自己撐不住就找個理由離開現場,例如上廁所,千萬別讓自己掉入情緒陷阱裡。不攻擊,不防衛,不放空,走為上策。 (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林佳慧、諮商心理師江文賢) 員工A:「喔!該上課的人(主管)沒有來,卻一直叫我們來上課。」
員工B:「他們(主管)來了,你就講不出話了吧!」 員工A:「那叫他們來上課就好,有問題的是他們呀!」 人資:「老師,不好意思!你會發現我們有少數員工很負面,有他們在的場合,就有一部份的人受到影響。他們老是覺得主管不好,應該是主管要改變,而主管認為是員工的問題,所以溝通的隔閡越來越大...」 有一種錯,叫做「都是別人的錯」 在職場上,大多數的人一開始都想要力求表現,表現好,才有機會加薪、升遷、得到更好的福利,甚至留下日後換工作的好口碑。然而,是什麼讓一個員工從想要表現好,到無所謂交差就好?從積極的作為演變為消極的配合,到最後沒有搞破壞、出亂子,就足以謝天謝地? 身為主管者,每天汲汲營營於業績、KPI、人事和諧及問題處理,心裡也希望是員工尊敬、愛戴的好主管,但就是有人和自己老是在不同頻道上,講不聽也說不通,三不五時的鬧情緒,背地裏指責主管沒有GUTS,似乎心裏隱然有個芒刺在背,提醒著自己不是一位好主管。 職場的本位主義,總是要求別人站在自己的立場,考量「我是對的,別人才是錯的。」說穿了,這正是動物的本能「自我保護」。人也是一樣,感受到威脅的時候,本能的攻擊、逃跑和呆滯僵化都是正常反應。因此,會有訴苦變成散佈流言、標籤化問題人物或不適任主管、孤立和形成同溫層,立場接近的自然靠攏,其他觀點則視而不見,形成溝通上的障礙和隔閡。 看見系統,提高人際敏感度 套句老掉牙的話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在一切追求快速的社會氛圍裏,很多時候,人們只想、只能處理表面問題,在治標不治本下,同樣的問題、延伸的問題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,讓人疲累耗竭。 而我們要如何看見問題的核心,從本質上來解決,具有系統觀,是很重要的。所謂的系統觀,包含個人的內在系統,我們如何去了解他的信念、價值觀、需要和匱乏、行動反應方式、人際互動模式...等,也包括組織系統中,環境氛圍、人與人的關係和互動,是怎麼樣促發或攪動個人內在系統的不安定,以致擴散影響整體組織。 舉個在職場人際互動上的觀察例子,員工A常配合主管要求甚至拜託而加班趕工,但員工C卻是時間到就打卡走人,員工A心中老大不爽,跟員工B抱怨主管、指責C好幾次,終於在領年終獎金時,看到自己沒有因為配合度高而得到「合理」年終而情緒暴走,強忍憤怒找主管談。主管肯定員工A平日的配合,同時也諄諄善誘,要員工A別太多抱怨,讓人對他負面觀感太強。員工A談完沒有得到加薪,意料之外的換回一個「負面觀感」,心中更是難受,覺得主管不挺自己。員工A週遭的同事都感受到他的低氣壓,聽到他越來越多對公司、主管的抱怨和不滿,到後來,好像大家都對不起他,怎麼勸、怎麼安慰,都往負面思考裏鑽,以致慢慢的減少互動和私下往來。 當人們花一段長時間與另一(群)人相處,他們早晚會開始影響彼此的情緒與生理,形成一個情緒單位,而這些情緒互動都是可以觀察到的。 突破表象,讓自己安心自在 因此,提高人際敏感度需要透過觀察,看懂系統,才能明白在個人內在及外在組織中,明顯或隱藏存在的不安能量,而這些能量可能是早期衝突、累積的情緒、未被滿足的需要而持續存在的焦慮,因懸而未決,逐日遞增為慢性焦慮。 如果你產生心有戚戚焉的感受,在狀況改善前,請先回到自己身上,好好照顧自己,別過度耗竭。在生理上盡量讓自己睡眠充足,攝取均衡營養,找時間運動,促進腦內啡生成以保持愉悅,在心理上,找個能讓自己身心放鬆的方式,紓解壓力,回歸平靜。 😎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按讚👍,並分享出給身邊的朋友唷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