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WEN家庭系統理論與教練
  • Bowen理論簡介
  •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  • 開課資訊
  • 書籍/著作
  • Blog
  • Bowen理論簡介
  •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  • 開課資訊
  • 書籍/著作
  • Blog
Search

回家—那段最熟悉卻最遙遠的路程

3/30/2020

0 評論

 
每到新年假期,國威就會感到焦躁,百般不願意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,聲聲催促回家過年。
自從到美國念研究所,國威才開始有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感覺,雖然孤單,總算能自己決定要吃或不吃什麼;雖然辛苦,總算能不再扛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;雖然一樣壓抑,總算還能做點自己喜歡的活動。
當年想盡辦法留在美國,就此落地生根,總藉口工作忙碌鮮少回家,其實是心中隱藏著強大的嫌惡感與罪惡感,不願回到只有羞辱和貶低的親子關係與互動中,更加不願面對「逃家」的歉疚感。
然而今年情況不妙,似乎不能再「錢到人不到」。父親健康情況退化得厲害,家人們商量著年後就要送他去療養院。國威被下了「快回家」的最後通牒,焦躁感愈發失控……

系統中的家庭投射歷程
國威是家中長子,從小父親以「虎爸」的姿態磨練國威,常常耳提面命「人就是要吃得了苦,才能在社會中與人競爭。」因此,國威幾乎沒有童年可言,父親用各種激將法和諷刺言語,要求他必須用更多時間努力以爭取就讀一流學校,得到風光的工作。

弟弟、妹妹卻沒有他那麼慘,因著他長子、長孫的身分,莫名有著痛苦的童年,只能按照父親的劇本,順從又壓抑得像個活死人,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和自由。
這個家傳遞太多焦慮給國威。對他來說,光想到回家,那股壓力似乎從腳底一直令人麻痺到頭頂,久久難以回神。

這是家(系統)傳遞焦慮的路徑和模式,父親把他所相信能出人頭地那一套轉移給國威,而國威的早期經驗吸收太多父親加諸在他身上的焦慮和壓力,於是當他想像自己得回家時,以往的壓力感自動引發,這就是系統中的家庭投射歷程。

情緒隔離 只是暫時的焦慮緩解
隨著在美國定居下來,地理上的距離順勢拉開心理上的距離,天高皇帝遠,父親傳遞焦慮的管道少又不方便,少了那些強烈的負向言語,情緒上疏離、隔離,心情壓力著實減少大半。
這樣舒服的日子,讓人比較容易忘記被父母賦予的期待與責任,甚至以為「離開是最不傷害彼此」的做法。於是作客他鄉的遊子,年復一年近鄉情怯。(推薦閱讀:內向人的心聲:「唉,又要過年了!」)
如果家庭中的壓力與反應壓力的方式沒有改變,可以想像:回家就回到原本的角色位置,可能就像國威背負家庭期待的位置;也有夫妻始終衝突不斷,拉子女進入三角關係的位置;或可能是一直被忽略的隱形位置。
所以,離家,問題仍在。勇敢回家並且運用智慧、慢慢做功課,才能創造改變發生。
以下提供幾個回家的小叮嚀:
1.觀察再觀察:觀察自己跟別人怎麼互動,人們往往只看到別人做了什麼、說了什麼,忽略自己又是如何回應這些反應,所以返家第一件事,就是學會觀察自己跟別人怎麼一起互動的。
2.保持平靜:當人越平靜,就越能觀察;反之,當人越焦慮,就越難觀察,只是回到自己情緒性且主觀的想法。觀察與情緒是相呼應的兩件大事。
3.重點在改變自己,不是要對方配合自己:當焦點放在修正自己而非改變別人,自己通常也就越容易處之泰然;反之,自己就會氣得跳腳。

4.一對一:找機會與重要他人一對一交談互動。返家不只要跟大夥相聚,還要找機會跟每個重要他人有個幾分鐘也好的單獨相處,聊聊彼此的近況,學習當個研究人員,讓自己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。
5.去三角:有辦法離開家中常見的三角關係,例如說家人想跟你抱怨另一個人的話,你也許可以使用中立的反向輕鬆論述,像是「真有趣,你剛剛提到的誰誰誰,我剛跟他/她聊得挺愉快的,希望你今天也有機會跟他/她聊聊。對了,你自己呢?上個月你提到工作的事情,現在怎麼樣?」
6.三十六計走為上策:當自己情緒快撐不住,別硬逼自己留在現場,等到情緒爆裂再不歡而散。當自己撐不住就找個理由離開現場,例如上廁所,千萬別讓自己掉入情緒陷阱裡。不攻擊,不防衛,不放空,走為上策。
(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林佳慧、諮商心理師江文賢)

圖片
0 評論



發表回覆。

    作者
   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
    生活中的心情隨筆,試著有不同層次的看見。看見愛在關係中流動,看見韌性在生命中的展現,看見萬物在不同系統中的生生不息。

    類別

    全部

    RSS 訂閱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Bowen理論簡介
  •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  • 開課資訊
  • 書籍/著作
  • Blog